2020年7月3日,由国际应用科技开发协作网(ISTA)主办的高校科技创新发展云论坛活动第一季最后一期在线上圆满落幕。
本期云论坛以职称评聘、兼职兼薪与离岗创业为主题,邀请了海内外专家共同讨论绩效评定这个“指挥棒”对成果转化的导向及影响。
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体系
第一位分享嘉宾是大连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办公室主任郝涛先生。他从政策环境、知识价值与科技成果转化评价、大连理工的实践探索以及他的思考这四个方面进行分享。
首先是政策与环境。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使命。通过创新驱动、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三大战略作为三步走的支撑。2020年,国家在集中专利质量、支持和鼓励科研运营、创新创业方面都细化了相关的一些内容,以推动科研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任务。此外,国家在推进人才的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行了对人才的多元化分类评价改革,如关于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人才要突出用户、市场和专家等相关第三方的评价。
第二方面部分,郝老师向大家分享了知识价值和成果转化评价。知识价值的重要表征包括4个方面,科学性、创新性、系统性和应用性。而作为知识和技术的重要载体,科研人员在知识价值链模型中毫无疑问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应该基于科研人员的角度分析科技成果转化全流程中的影响因素,从而完善和修正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体系。首先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因是什么?是科研内部的驱动力,还是转化动力市场要素,是自我认同还是价值实现,还是职称评定的需求?其次是转什么?是智力资本还是知识商品?技术成熟度和知识商业化的潜力在里面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再就是怎么转?包括科技成果转化的实现路径、转化模式、时效性、成本以及转化过程中的风险控制等问题。最后是什么时候转?包括政策的环境、市场的环境、供需的环境等。大连理工正在开展对高校创新主体行为对技术转移的影响机理的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最终目标是要为有志于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科研人员构建一个有序的、有活力的、有效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的生态体系。
第三部分,郝老师分享了大连理工大学的实践探索。
首先是构建科研人员的分类评价体系用于专业技术岗位,其中对于应用技术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方面,学校明确提出要考核技术创新能力。以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为双要素驱动,大连理工大学从2011年起就不断的完善评价体系,先后将高价值专利、专利转化、专利奖及其他类型的转化、国际专利、重大项目里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等条件纳入评聘,营造激励创新鼓励转化的氛围,引导科研人员开展科技转化工作。此外,学校还通过构建引导科研人员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政策体系,包括校外兼职、离岗创业等方面的细则,通过细化的内容来明晰操作流程,规范科研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行为,促进转移转化。
最后,郝老师分享了关于如何引导科研人员回归科技成果转化的初心的思考。首先,建立风险效应和信用体系的平衡点,让科研人员有这种守住底线的思维。第二,引导科研人员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包括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第三,术业有专攻,让专业人去做专业的事情。关于如何系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评价体系建设,郝老师则给出了四个建议。一是,加强评价的系统化思维,评价指标的构建要有逻辑关系。二是,突出重点。做好评价指标的权重设置。三是,处理好评价对象、评价标准、评价指标、评价绩效以及评价模式的关系。最后,要防范风险,确认可检测、可执行与可回溯。
成果转化类指标列入职称评审系统——科研评价改革探索
四川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武梅博士为大家分享了四川大学在科研评价改革探索方面做的一些工作。2016年4月份,四川大学作为国家双创首批示范基地,在体制机制要做改革和创新,因此出台了《四川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行动计划》,核心实际上是两个方面的改革,科技成果的“三权”改革与科研评价考核办法改革。